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Re:生活環境

今天去表哥家吃飯,他們家裝潢得滿寬敞舒服的,表嫂說這是她的得意之作,還跟我大致上介紹了一下一些特色重點,我覺得很多觀念都還滿受用的......
##ReadMore##
他們家走"新古典"風。
保留古典"對稱"的特色:比如說電視的左邊有裝飾性的直梁柱那麼右邊也會有一個、同一個空間對切一半是客廳一半是餐廳、主臥室壁紙上的花朵圖案規律分佈等等。
但沒有過多古典花雕色彩斑駁的裝飾圖案,風格上是簡約雅緻的。

樓層挑高: 之前去北醫的mr.jay餐廳就有感受到,同樣是一層樓,挑高天花板高度感覺就是心曠神怡很多,表哥家大概是三米二,有些居家可能只有二米八九好像就有差。

採光對流:使用多一點,大片一點的玻璃窗,讓自然光流入居家空間,即使陰天室內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的明亮度,而明亮的空間總是讓人比較有活力精神好;除此之外,窗多對流好在炎熱的夏日也會比較涼快

走廊設計:好的設計要能夠增加空間使用率,讓40坪的空間感覺起來像是有50坪。表哥家從大門進來空間配置如下圖:
|   |     (餐廳)       |牆
|   |<----- 餐桌 ----->|緣
|   |_ _ _ _ _ _ _ _   |與  
|走廊|      (客廳)      |窗
|   |<----- 沙發 ----->|戶
|   |擋牆|             
|玄關|
|大門|
在這個case裡,玄關前的擋牆是個很重要的設計,因為它決定了走廊的寬度。如果沒有擋牆,視覺上走廊的寬度就會變寬,無形中壓縮了客廳和餐廳的空間,實際上為了視覺美觀沙發和餐桌可能也被迫向右移,這樣感覺空間就被浪費掉了。
重點在於:節省配角空間來擴充主角空間。


一條線切齊:天花板常會有突出橫梁柱的結構,視覺上會看到一條平行且低於天花板邊緣線的樑線,而在同一個空間中,還有門的頂端切出的平行線、窗戶上方邊界切出的線、懸空書櫃頂部切出的線等等等。如果可以讓所有天花板以下的線切齊在同一個水平高度上,那麼我們看到的就是清清爽爽的一條環繞直線,比起沒有切齊所產生的多條參差線條,一條線無形中讓空間感覺更整齊不雜亂了。

可隱藏式設計:常見的門是轉手把來推拉開關的門,在空氣對流強的空間,開的門容易被風掃動關門,除此之外開的門就佇立在牆壁邊增加了整體空間的負擔。如果能夠把牆壁打空,把門放進牆壁中,需要的時候再從牆壁中拉出,這種隱藏的設計增進了空間的美觀與清爽感。同樣的概念,可運用在:
用隱藏式空調取代露出式長方形冷氣。
直接將牆壁的一塊做成門可直接推開。
將主臥室的桌鏡隱藏在側邊牆壁上,並在桌鏡後方開一扇窗戶。


公共空間動態:客廳是大家共同活動的空間,如果能夠讓沙發不貼牆壁放置在空間正中,人們實際的活動路線可以從僅僅是沙發前變成可以圍繞著沙發活動。在公共空間中,桌椅、沙發等主要家具不貼邊界能讓空間更有流動性。


素材選用:要讓環境有質感,就要使用有質感的材料來布置環境,如:
木頭門上的紋路,使用上下對稱、三種不同但相近的年輪圖形。
兩層式的窗簾,採用不同材料,對比色去混搭。
踢腳板選用石頭材質、板的高度提昇到小腿處。



關於裝潢,我想我還有很多很多很多要學~~~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生活環境

今天去花旗銀行簽優利組合的約定書,中間好長一段時間我獨自一個人坐在花旗裡的一間小辦公室裡等待文件處理......
##ReadMore##

圓柱型的燈管流出柔和的黃光舖滿整個辦公室;
牆壁上一幅簡單的畫,畫中是一座簡潔有序的城市;
乾淨的淺木頭色桌面,好大一片既是書桌也是電腦桌,令人感覺可以很專注的做事;
透明的落地窗,外頭是三株綠意盎然的中型盆栽,整體和諧而各自有獨特造型;
椅子坐起來是如此的舒服放鬆,雙腳也就自然伸展開來;
空間清爽無雜物讓,整個身體感受毫無壓力,我伸個懶腰,不知怎地心情也開朗了起來 :D


當下就覺得,要是我的居家環境或工作環境也像這樣那真的很棒!! 工作可以很靜心專注地做,在家休息、聚會可以全然的放鬆、開心......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看的一本真正的好書,"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
這是一本講行銷企畫的書,他認為現在的社會充滿了混沌的資訊,尤其在行銷廣告上,從事這方免創意發想的人可能連自己做了甚麼都不清楚;
而他自己有一套"超整理術",方法是: 所有蒐集來的資訊、思緒做井然有序的整理多餘的丟掉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然後導入一種最適當的觀點去詮釋這些重要的東西,再用設計的功力加以呈現。
也就是說,盡可能的抓住事物的本質,非常精確而明白的本質,於是我們只是把本質如實呈現出來,讓所有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直覺地了解或感受到這個事物的美好和價值在哪裡。

而作者認為要做到資訊和思考的整理,首先得先從空間的整理開始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人的內在會影響他的外在種種,而外在的一切也會影響人內在的種種思緒。

空間整理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盡可能的丟掉不必要的東西、對留下的東西做優先排序。
進一步的還可以:設定一個固定模組(比如說方型紙箱),把所有東西都放進這種模組中,只留下清爽乾淨的空間及一致整齊的模組。

我算是因為這本書的當頭棒喝,才開始正視並實際去處理自己的房間~XD
當然是先丟東西,不斷得丟,雖然好像很浪費但實際上我真的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物質缺乏是一種苦,但被物質囤塞到喘不過氣、品味盡失又是另一種苦。
再來就是把同樣的東西(比如書本們)集中放在一個區塊,其實的地方就讓它保持空。
恩,有時候空間就是要讓它空
裝飾品也不能多,畫最好就一幅,雕像就一座,這樣反而比較可以讓人聚焦於上觀賞。

至於空間的本質,我想就千變萬化了(就是各色各樣的室內設計!!),對現階段的我而言,沒有甚麼風格的追求,但至少舒適放鬆應該是可以辦到的,而且我知道因此我的生活習慣、情緒想法都會受到正面的影響,就像今天早上去的花旗辦公室一般。我還要繼續努力。

我想整理房間就像整理衣櫃、電腦文件、心情、人生規畫一樣,要維持在動態,時常更新。





穿搭有感

就是阿,有時間真的要在鏡子前多嘗試各種搭配
##ReadMore##

看很多很多時裝秀固然會學到很多、啟發很多,
但是在資源有限、創造水準與經驗還不夠、個人氣質還沒完全營造起來之下,
自己用現有的衣物多搭配,參與創造的過程,才是最實在又能成長的方法。

怎麼說呢?

第一,多搭配能讓你更熟悉你衣櫃裡有甚麼色調、甚麼款式、甚麼風格的衣服,這樣買新衣服的時後比較不容易買錯,不管你是要買一樣類型但更好的或是開發不同類型的東西,你比較可以比較然後下決定

第二,多嘗試新的搭配,可能是自己創造新的搭配或是試著去模仿時裝秀上的搭配,嘗新的過程會有所收獲,不管是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或是大部分時候會發現很走樣,那都很好,try and error 最後會讓你不斷奠定出各種好的搭配成果
比方說我以前都想嘗試很尖銳很獨特很多重點的穿著,最近在鏡子前多試試才慢慢發現,簡單、重點單一且低調些的穿著也是我可以接受、並且也可以展現出舒服好形象的感覺。

第三,我總覺得,你穿好一套衣服,不管有沒有到非常好看,你試著去接納、融入鏡子裡的你的形象,慢慢的會覺得好看度上升了。也就是說,個人氣質似乎可以藉著將凝聚力放在照鏡子上而提昇?! 或許只是我自我感覺良好吧xd


另外一個心得是很久以前就有了,就是你必須很清楚你想要呈現出來的樣子和感覺是甚麼,或者簡單的說你想要在穿衣服上表現出怎樣的風格,並且了解相關風格的元素與要點是甚麼。這樣的話你才可以在穿衣服這方面完全的控制,因應不同場合作不同的打扮;反之,一個人的打扮風格就容易隨機分佈(不是自己可以控制)或是一層不變。
要做到這件事當然是很難的,要多看也要多自己嘗試,也是我正在努力中的事情。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笑容

常常在路上看到許多狗狗的笑容
陽光之下,金輝浮閃,狗兒們是笑得如此的純真燦爛又美好 :)
##ReadMore##

嬰兒出生的時候都會大哭,或許是因為恐懼,對於這個不熟悉新世界的恐懼。
不過據說老子是笑著出生的,查拉圖斯特拉出生的時候也在歡笑 :D


我希望我可以一直大笑 :DDDDDD
發自內心真性情的笑,全然開懷的笑 像路上的狗兒們那樣一股腦兒的笑開來
偶爾的時候悲傷 :( 也沒甚麼關係 :)
在笑與悲傷之中才證明了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並且,我們也在這之中不斷成長。



---------------------------------------------------------------
你的快樂是你卸下面具之後的悲傷
你的歡笑自常常充滿你淚水的同一井中湧出。
除此之外還能怎樣呢?
悲傷在你心中切割得越深,你便能容納更多的快樂。
你手中盛滿美酒的杯子,不正是曾受過陶工的窯火燒煉的杯嗎?
那撫慰了你心靈的琵琶,不正是那被刀子挖空了的木頭嗎?

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
你將發現,只有那曾給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
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
你將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使你快樂的事物哭泣。

有人說:「快樂比悲傷重要」,
而另一些人說:「不,悲傷更偉大」。
但我對你們說,他們是一體分不開的。
他們一同到來,當其中之一與你坐在同餐桌旁,
記著,另一位正在安睡你床上。

的確你像天秤一般,懸掛於快樂與悲傷之間,

只有當你內心空無罣礙的重量時,天秤才會平衡靜止。
當那看管寶藏的人舉起你來秤他的金和銀時,
你必因快樂而升,因悲傷而降。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一切給與





















##ReadMore##
花蓮的吉安慶修院口的木牌題字"一切給與",我看到的當下直叫"哇!這個好!!"就按下快門拍下來了。

我想我對於身邊的人還算是樂意付出和給與,
但一直以來我著重的好像也不是甚麼給與,最主要是會想要在團體活動中盡可能的製造歡樂。
而對於喜歡的人們,我的想法是:盡可能的發揮創意點子與各種資源付出一切,之後我就沒了,那怎麼辦?就是再想辦法囉~!


後來看了"當和尚遇到鑽石2"這本書,我的想法確實被進一步的改變了。
書裡頭最核心的觀念就是宗喀巴大師(第一世達賴喇嘛的老師)的一句話:想從人生得到甚麼,首先就得為別人這麼做。
所以說,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先要幫助別人成功;你想要賺錢,先想法子讓別人富有;你的工作很忙碌,但同事或屬下工作上的困難你還是要抽空幫忙。這是個帶有因果業力的思維:你對別人行善,之後這些善因會反彈善果回報你。

於是乎,我會去接受各種能幫助別人的機緣,盡可能的不要不耐煩,認識的不認識的,解決大問題或僅僅是幫忙扶個東西,就是盡可能的幫助他人、給與。



但在這裡需要釐清的是,我到底是為了甚麼才給與?是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給與,還是內心裡其實是在奢求著甚麼所以才給與?


人在世上活著,最基本的活動就是滿足各種欲望。除了物質欲望,再來就是對人際關係的欲望
奧修說:你需要被需要,你對"被需要"有一股很深的需求。
情侶們常對彼此說:我"愛"你。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想"被愛"。換句話說,他們去愛人可能是為了自己能被愛。
對於身邊的人們,特別是喜愛的人,我們總是想要為他們做點甚麼,付出些甚麼,好像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負擔。但在內心深處,我們這麼做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得到他人對我們的注意力。
當我們覺得我們被別人所需要,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有了重要性與意義,那種被關注與愛戴的感覺令人心裡非常的舒坦。
反之,如果我們怎麼做都得不到他人正面的回應,那種被忽視的感覺著實令人受傷。

這是個血淋淋的事實。我說,我覺得"一切給與"這句話實在太好了,但誠實地捫心自問,我的給與多多少少帶有一種奢求,奢求別人對我的喜愛與接受 ; 一句"你實在太棒了"、一個接受我的眼神,那被重視的感覺深深地滋潤了內心的自我。

我想,這就是人。人是孤獨的,我們想要他人的陪伴。更可怕的是,我們對人際的欲望還可能會無限延伸,有了陪伴還不夠,別人必須要更愛我、對我付出更多我才會滿足,自我不斷的被滋養。
爭權勢的人可能是內心很孤獨的人,如果他僅僅是為了大家都會乖乖聽他的話、眾人都愛戴他才力爭上游的話。


所以,我到底是為了甚麼才給與?僅僅是奢求著"被需要"的感覺而給與嗎?

我想每個人都經驗過,那種不為了甚麼而給與,給與的本身就是回報的感覺。
分享你的喜悅,那是出於一種只要分享就會更喜悅的心情在分享,並不奢求甚麼額外的回饋。

我覺得重點是 : 先讓自己豐富、快樂起來,充滿愛,於是乎給與變成像是花香的散播、海水的滿溢、漣漪的擴張,自然而然就給與了。
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先讓自己擁有很多,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習許多事物,讓我們可以不斷的給與各種幫助、創意、資源,之後我們依然可以源源不絕。
先愛自己,先讓自己快樂。如果我們很快樂,我們的快樂絕對可以感染他人。
如果我們不快樂,心情委靡,我們連給與的動作都抬不起勁。
此外,你越是豐盛自己、越是愛自己,你就越可以單獨。因為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很快樂了,你可以不必去奢求別人的認同而活得開開心心的。



下一個重點是,完全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人與人並不是孤島,我們都是互相連結與影響的。從心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去感同身受一下,如果別人很難過,我們也會難過,如果別人快樂起來,我們也會很快樂。就是那麼單純的,給與就是為了讓別人快樂,也讓自己快樂。這無關乎自己"被需要"的渴望,因為自我已消逝,我們的心已與別人融合同在。



我想這就是關於給與的真諦 : 體貼別人,讓別人開心,而因為心與別人同步,你等於是在讓自己開心。

如果因為給與而受挫,那是自我"被需要"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是最困難的地方,我想只能從生命中的不斷經驗去調適。

同時,對於他人的予取予求我們也不能全數給與,有時候他人的要求也是要滿足他們"被需要"的自我,這時候全數給與反而是在壯大他們的自我


好個吉安慶修院,一切給與,嗯,有意思 !


參考資料:
與好友洋蔥的對談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花蓮兩天一夜行程規劃

白楊步道砂卡噹步道 <== 太魯閣
慶修院, 沿路賞花 <== 吉安
牛山 ==> 牛山呼庭
林田山,月廬 <== 鳳林
芭崎 ==> 芭崎暸望台


瑞穗牧場, <== 瑞穗 豐濱 ==> 石梯坪
##ReadMore##
日期: 4/6~4/7 2010

第一天(左邊山線從北到南):
從台北開七人座休旅車到花蓮市(小吃打牙祭)-->吉安-->壽豐
-->鳳林(晚餐暫定在月廬)-->光復-->瑞穗(晚上住江布南)
第二天(右邊海線從南到北):
豐濱-->芭崎-->牛山-->壽豐-->新城(中午暫定吃海鮮)-->
太魯閣-->勾鬨

預算初估:台北租車開下去+油(750/人)+住(350/人)+吃(小吃+月廬+海鮮+雜項 估1100/人)
=2200

p.s. 不一定要玩完所有的點,看大家喜好和時間許可行動囉!
花蓮小吃地址整理 點我

其他著名景點、行程參考: 花蓮市-松園別館石雕博物館南濱公園花蓮漁港賞鯨
吉安-楓林步道
壽豐-雲山水(超美的!連結中2~8張)海洋公園
鳳林-兆豐農場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人,能改變自己嗎?----- 我對於葛吉夫洞見的"簡略"提及

人以為自己可以經由"做"一些事來改變自己,以為自己"本來"就是自己的主人,事實上我們可能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幾乎就和機器人一樣,受到外在環境或內在制約所支配。

##ReadMore##
一個人的內心裡不是只有一個我,而是有很多個我。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行動或決定(好比說:我決定要早起!!),今天早上"我"卻做了另外一個不同甚至相反的行動或決定(好比說:我賴床了...),到了下午"我"感到很懊惱,因為"我"做了不是"我"想做的行動或決定。(好比說:因為睡過頭而約會遲到而感到很後悔,就覺得說我"明明"就想要早起開開心心約會,怎麼會變這樣??)


這樣的情形就好像是,昨天晚上有一個稱作"A"的我做了一個決定,今天早上有另一個稱作"B"的我又做了另外一個決定,今天下午稱作"A"的我再度出現,A以為早上的決定是他做的,所以他感到很不解、很難過,但實際上是B做了那讓A不解的決定。


這就好比人,是一間大豪宅,裡面有好幾位僕人(僕人A、僕人B、僕人C......),但是卻沒有主人!! 於是情況是像這樣:每個僕人都覺得自己會處理某種特定問題,所以他們達成協議,當某種特定處境、情形發生時,某個僕人就暫時當主人來作決定好了!


在這種情形下,人並不能"做",更遑論"改變",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總是受到他內心裡那成千上萬個我在不同時空環境下所作決定的影響。我們能怎麼樣呢?常常我們覺得灰心,自己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內心往往掙扎,想改變但成效總地來說往往微乎其微,就是因為我們並不是我們自己的主人。


一樣的問題會一再出現。機器在特定的操作、特定的環境下運作,反應是固定的。人,也充滿了這樣的機械性。因為環境是很難預測的,人又是很複雜的機器(很多的我在人裡面),可以說等於是活在偶然律之下。或者是說,如果可以精密計算環境對人這部機器的所有影響,人會發生的一切是被決定的。


然而,有些人往往還是覺得他有能力"改變",他會說,我現在做的和我昨天說得看似矛盾,那是因為我想徹底看清楚了,又因為怎麼樣、如何,所以我現在決定這麼做。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決定所有的選擇和結果。他們真的想清楚了嗎?他們所作的明天還會持續嗎?還是只是一時興起?還是種種的恐懼淹沒了內心深處的真相?客觀的答案並不存在,只能捫心自問了。





為了能"做",能"改變",能破除偶然律(不被環境和無法掌握的思想、情緒、行為模式牽著鼻子走),我們得先存在。
一個東西存在,是因為有觀察者看著它,看著它的人定義了它的存在。東西的存在反過來定義了觀看者的存在。

同樣地,首先,為了存在,我們必須觀察自己。就好像在觀察別人一樣,"把自己從自己裡面抽離出來",想像有個人正在觀察著自己。
走路的時候,觀察到(或意識到、感受到):我正在走路。思緒兜圈、混亂的時候,觀察到:我正陷入複雜的思考中。
生氣、恐懼、慌張的時候,觀察到:我正被情緒控制著我的言行舉止。

第一件會發現的事是:要"記得"觀察自己非常困難,往往我們都在行為之後、思緒狂飆之後才想起我"剛剛"做了甚麼事。
在每一個當下都"記得"自己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總是被內心許許多多的我群所決定。

第二件事是,隨著"記得"觀察自己的功力加深,我們有機會"開始"改變。
比方說,在負面情緒要掌管"你"之前、在"你"碰到害怕的事想逃避之前,因為"你"發現你將被其他的你所控制,所以"你"挺身而出,對抗你自己(那些我群)!從當下做出新的反應,將不再是過去機械般的反應了。


我們的目的是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內心中培養出一個不隨意改變的我,真正的主人。
主人在家中,他決定一切,家的擺設、打理、生計都由他出主意,著手開始"改變",不再被僕人弄得亂糟糟。


平靜下來。用"真實"的自己訂下目標。也就是你內心深處真的想做的事,主人的idea。
你現在做不到的事成為你的目標,那麼它就是你的神,不要被任何事情干擾,不管是若隱若現的思想、情緒、環境、社會價值觀、whatever,你總之就是一定要做到。
渴望,有意識地渴望,是真實的你的渴望。這個達成目標的渴望也不能被其他的渴望干預,當其他的渴望出現時,或許可以試著告訴自己(那些我群):你讓我完成我這個目標,以後我會滿足你們的渴望。


過程必然是有犧牲與付出的,這就是改變的過程:很艱難,需要很多的訓練和勇氣,但是可以達成目標,達成那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想改變卻沒有改變的。


藉由觀察自己來擺脫自己的機械運作模式,藉由訂定目標並達成來培養出真正的、真實的我,人,於是證明了他可以改變自己。



references:
探索奇蹟
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