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人,能改變自己嗎?----- 我對於葛吉夫洞見的"簡略"提及

人以為自己可以經由"做"一些事來改變自己,以為自己"本來"就是自己的主人,事實上我們可能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幾乎就和機器人一樣,受到外在環境或內在制約所支配。

##ReadMore##
一個人的內心裡不是只有一個我,而是有很多個我。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行動或決定(好比說:我決定要早起!!),今天早上"我"卻做了另外一個不同甚至相反的行動或決定(好比說:我賴床了...),到了下午"我"感到很懊惱,因為"我"做了不是"我"想做的行動或決定。(好比說:因為睡過頭而約會遲到而感到很後悔,就覺得說我"明明"就想要早起開開心心約會,怎麼會變這樣??)


這樣的情形就好像是,昨天晚上有一個稱作"A"的我做了一個決定,今天早上有另一個稱作"B"的我又做了另外一個決定,今天下午稱作"A"的我再度出現,A以為早上的決定是他做的,所以他感到很不解、很難過,但實際上是B做了那讓A不解的決定。


這就好比人,是一間大豪宅,裡面有好幾位僕人(僕人A、僕人B、僕人C......),但是卻沒有主人!! 於是情況是像這樣:每個僕人都覺得自己會處理某種特定問題,所以他們達成協議,當某種特定處境、情形發生時,某個僕人就暫時當主人來作決定好了!


在這種情形下,人並不能"做",更遑論"改變",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總是受到他內心裡那成千上萬個我在不同時空環境下所作決定的影響。我們能怎麼樣呢?常常我們覺得灰心,自己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內心往往掙扎,想改變但成效總地來說往往微乎其微,就是因為我們並不是我們自己的主人。


一樣的問題會一再出現。機器在特定的操作、特定的環境下運作,反應是固定的。人,也充滿了這樣的機械性。因為環境是很難預測的,人又是很複雜的機器(很多的我在人裡面),可以說等於是活在偶然律之下。或者是說,如果可以精密計算環境對人這部機器的所有影響,人會發生的一切是被決定的。


然而,有些人往往還是覺得他有能力"改變",他會說,我現在做的和我昨天說得看似矛盾,那是因為我想徹底看清楚了,又因為怎麼樣、如何,所以我現在決定這麼做。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決定所有的選擇和結果。他們真的想清楚了嗎?他們所作的明天還會持續嗎?還是只是一時興起?還是種種的恐懼淹沒了內心深處的真相?客觀的答案並不存在,只能捫心自問了。





為了能"做",能"改變",能破除偶然律(不被環境和無法掌握的思想、情緒、行為模式牽著鼻子走),我們得先存在。
一個東西存在,是因為有觀察者看著它,看著它的人定義了它的存在。東西的存在反過來定義了觀看者的存在。

同樣地,首先,為了存在,我們必須觀察自己。就好像在觀察別人一樣,"把自己從自己裡面抽離出來",想像有個人正在觀察著自己。
走路的時候,觀察到(或意識到、感受到):我正在走路。思緒兜圈、混亂的時候,觀察到:我正陷入複雜的思考中。
生氣、恐懼、慌張的時候,觀察到:我正被情緒控制著我的言行舉止。

第一件會發現的事是:要"記得"觀察自己非常困難,往往我們都在行為之後、思緒狂飆之後才想起我"剛剛"做了甚麼事。
在每一個當下都"記得"自己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總是被內心許許多多的我群所決定。

第二件事是,隨著"記得"觀察自己的功力加深,我們有機會"開始"改變。
比方說,在負面情緒要掌管"你"之前、在"你"碰到害怕的事想逃避之前,因為"你"發現你將被其他的你所控制,所以"你"挺身而出,對抗你自己(那些我群)!從當下做出新的反應,將不再是過去機械般的反應了。


我們的目的是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內心中培養出一個不隨意改變的我,真正的主人。
主人在家中,他決定一切,家的擺設、打理、生計都由他出主意,著手開始"改變",不再被僕人弄得亂糟糟。


平靜下來。用"真實"的自己訂下目標。也就是你內心深處真的想做的事,主人的idea。
你現在做不到的事成為你的目標,那麼它就是你的神,不要被任何事情干擾,不管是若隱若現的思想、情緒、環境、社會價值觀、whatever,你總之就是一定要做到。
渴望,有意識地渴望,是真實的你的渴望。這個達成目標的渴望也不能被其他的渴望干預,當其他的渴望出現時,或許可以試著告訴自己(那些我群):你讓我完成我這個目標,以後我會滿足你們的渴望。


過程必然是有犧牲與付出的,這就是改變的過程:很艱難,需要很多的訓練和勇氣,但是可以達成目標,達成那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想改變卻沒有改變的。


藉由觀察自己來擺脫自己的機械運作模式,藉由訂定目標並達成來培養出真正的、真實的我,人,於是證明了他可以改變自己。



references:
探索奇蹟
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