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一切給與





















##ReadMore##
花蓮的吉安慶修院口的木牌題字"一切給與",我看到的當下直叫"哇!這個好!!"就按下快門拍下來了。

我想我對於身邊的人還算是樂意付出和給與,
但一直以來我著重的好像也不是甚麼給與,最主要是會想要在團體活動中盡可能的製造歡樂。
而對於喜歡的人們,我的想法是:盡可能的發揮創意點子與各種資源付出一切,之後我就沒了,那怎麼辦?就是再想辦法囉~!


後來看了"當和尚遇到鑽石2"這本書,我的想法確實被進一步的改變了。
書裡頭最核心的觀念就是宗喀巴大師(第一世達賴喇嘛的老師)的一句話:想從人生得到甚麼,首先就得為別人這麼做。
所以說,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先要幫助別人成功;你想要賺錢,先想法子讓別人富有;你的工作很忙碌,但同事或屬下工作上的困難你還是要抽空幫忙。這是個帶有因果業力的思維:你對別人行善,之後這些善因會反彈善果回報你。

於是乎,我會去接受各種能幫助別人的機緣,盡可能的不要不耐煩,認識的不認識的,解決大問題或僅僅是幫忙扶個東西,就是盡可能的幫助他人、給與。



但在這裡需要釐清的是,我到底是為了甚麼才給與?是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給與,還是內心裡其實是在奢求著甚麼所以才給與?


人在世上活著,最基本的活動就是滿足各種欲望。除了物質欲望,再來就是對人際關係的欲望
奧修說:你需要被需要,你對"被需要"有一股很深的需求。
情侶們常對彼此說:我"愛"你。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想"被愛"。換句話說,他們去愛人可能是為了自己能被愛。
對於身邊的人們,特別是喜愛的人,我們總是想要為他們做點甚麼,付出些甚麼,好像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負擔。但在內心深處,我們這麼做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得到他人對我們的注意力。
當我們覺得我們被別人所需要,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有了重要性與意義,那種被關注與愛戴的感覺令人心裡非常的舒坦。
反之,如果我們怎麼做都得不到他人正面的回應,那種被忽視的感覺著實令人受傷。

這是個血淋淋的事實。我說,我覺得"一切給與"這句話實在太好了,但誠實地捫心自問,我的給與多多少少帶有一種奢求,奢求別人對我的喜愛與接受 ; 一句"你實在太棒了"、一個接受我的眼神,那被重視的感覺深深地滋潤了內心的自我。

我想,這就是人。人是孤獨的,我們想要他人的陪伴。更可怕的是,我們對人際的欲望還可能會無限延伸,有了陪伴還不夠,別人必須要更愛我、對我付出更多我才會滿足,自我不斷的被滋養。
爭權勢的人可能是內心很孤獨的人,如果他僅僅是為了大家都會乖乖聽他的話、眾人都愛戴他才力爭上游的話。


所以,我到底是為了甚麼才給與?僅僅是奢求著"被需要"的感覺而給與嗎?

我想每個人都經驗過,那種不為了甚麼而給與,給與的本身就是回報的感覺。
分享你的喜悅,那是出於一種只要分享就會更喜悅的心情在分享,並不奢求甚麼額外的回饋。

我覺得重點是 : 先讓自己豐富、快樂起來,充滿愛,於是乎給與變成像是花香的散播、海水的滿溢、漣漪的擴張,自然而然就給與了。
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先讓自己擁有很多,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習許多事物,讓我們可以不斷的給與各種幫助、創意、資源,之後我們依然可以源源不絕。
先愛自己,先讓自己快樂。如果我們很快樂,我們的快樂絕對可以感染他人。
如果我們不快樂,心情委靡,我們連給與的動作都抬不起勁。
此外,你越是豐盛自己、越是愛自己,你就越可以單獨。因為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很快樂了,你可以不必去奢求別人的認同而活得開開心心的。



下一個重點是,完全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人與人並不是孤島,我們都是互相連結與影響的。從心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去感同身受一下,如果別人很難過,我們也會難過,如果別人快樂起來,我們也會很快樂。就是那麼單純的,給與就是為了讓別人快樂,也讓自己快樂。這無關乎自己"被需要"的渴望,因為自我已消逝,我們的心已與別人融合同在。



我想這就是關於給與的真諦 : 體貼別人,讓別人開心,而因為心與別人同步,你等於是在讓自己開心。

如果因為給與而受挫,那是自我"被需要"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是最困難的地方,我想只能從生命中的不斷經驗去調適。

同時,對於他人的予取予求我們也不能全數給與,有時候他人的要求也是要滿足他們"被需要"的自我,這時候全數給與反而是在壯大他們的自我


好個吉安慶修院,一切給與,嗯,有意思 !


參考資料:
與好友洋蔥的對談

沒有留言: